close
如果幸福,不在路上,就在路的盡頭。這是娜雅旅館門口的一句招牌名言,雖然沒有去過廈門的
鼓浪嶼,但是個人認為這句話詮釋了旅行的意義。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很多人把這當作一種追求,並且樂
此不疲。生活,需要用心來體會。行走在路上,小橋流水,清泉飛瀑,茶馬古道,碧波萬
頃,觀名山大川,寄情於山水,或清雅、或險峻、或幽深、或大氣……日子,只是一如既往的重複再重複。我們不斷行走在相同的風景中,卻在不同的心情中度過,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就像一則廣告說道: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意目的
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
一個人置身異境,問路坐車,與人交際,去探尋一些自己 所謂美好的事物。這個世界從來就不缺少風景,缺少的是發現風景的眼睛, 如同美一樣。風景不需要獨享,否則在再美的風景在寂寞的眼中都是淒 涼。每次出行都很少拍自己,無非把自己框在某張漂亮的相片 里而尋找背景,對於我沒什麼意義而言。只是用相機留住了我所感動的瞬間,用文字記錄生命中的 悲喜,讓世事的無常轉眼成雲煙,不讓自己陷入絕望的谷底。在同一個地方呆的太久,當有空間的轉換,其實你便輪迴 了一次。在絕處逢生中日趨堅韌,懂得盡量讓自己心境平和,因為 極盛繁華不過是煙花一瞬。自然的風景無處不在,而人生的風景總藏在瑣碎的生活 中,需要用一顆平常的心去細細品味,點滴感悟。
一個人背上行囊,不告訴任何人,悄悄的踏上去連雲港的 火車,開始了我的第一次旅行。如今回想七、八年前的那些經歷,似乎有點很可笑,也許 年少時總有一些閱歷是不經世事的滄桑,畢竟從我們那些年代走來的孩子都曾因為熱愛三毛而無比激情的渴望收穫一份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這麼多年來走過的地方越多,發現自己越渺小。在海拔五千多米雪山上的一剎那,覺得什麼都放下了;在 大海的懷抱中,洗滌我的不安與煩惱;在特色的民居之下感受淳樸的民風,居然體會到最原始的快樂;在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我遺忘世俗悲傷仰望幸福;在親吻佛祖 腳麵的那刻,我被慈悲所深深感動……
不必太過嚮往遠方的美景,細細品味身邊的自然萬物,依 然令人心曠神怡。一花一世界,山水乃無字之書,天地亦有無弦之音。站在此岸,總會覺得彼岸的景更加美麗。可是當你真正到達彼岸並身在其中的時,一回身所處的此 岸已變成彼岸,而這裡的風光卻變成了那美麗的隔河之景。人生充滿了矛盾,愛情如是,你若總是望著隔河之景,就 會忽略身邊的美。你總是念著離去的人,就會忽視身邊的人。如《東邪西毒裡》的歐陽鋒所說:看到山就想知道山那邊 的景色,過去了才發現原來跟山這邊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必須過去了才能知道。曾經在乎的現在已然不重要,曾經以為懂得原來從未懂過。
去陌生的城市去旅行,找工作,賺錢。然後去漂泊到另一個城市,如此反复。曾經,現在也同樣的認為,做一方幸福旅行四處漂游的水 草是我人生的目標,身居鬧市而自避寧靜,固守自我而品嚐喧囂。看過繁華看過悲涼歷經悲歡離合然後始終單純的生活,為 了活而活著。被這一份天真的霸氣打動著,但是我聽著太多人講述他們 年輕追夢的理想卻不得不在庸庸碌碌中把生活一眼望到盡頭。有多少死盯著證券屏板的女人曾經夢想做一個小提琴家; 又有多少頂著啤酒肚挨家挨戶跑保險的男人曾在球場上縱橫卑壑……他們大概都忘記了年輕的味道,在能夠掌握的現實裡飛揚跋扈。寫到這裡我想到Beyond的兩首歌《再見理想》、 《不再猶豫》,人生無論長或短的旅程中,有些事只是不得已而為之,幾乎很少人能做到隨心所欲。人都有煩惱,每個人都有難唸的經,每個人都有為難的 事,只是他們的煩惱不同,只是他們念的經難易程度不同,他們都在為不同的事在為難。這樣一想,也就平衡了。原來誰都過得不好,世人都一樣。
旅行倒不如說是換種生活方式來感受生活,如脫繭飛蛾, 在陌生與未知的地方一無所有,才能徹底清空和放下從而得到補充與慰籍。狂歡是可以的,但是,孤獨卻是必要的,人只有在遁世的 孤獨中才能照見真實的自己。回味自己的得失,更好的繼續並認真的生活,才能不虛此 行,不枉此生。
一個人置身異境,問路坐車,與人交際,去探尋一些自己 所謂美好的事物。這個世界從來就不缺少風景,缺少的是發現風景的眼睛, 如同美一樣。風景不需要獨享,否則在再美的風景在寂寞的眼中都是淒 涼。每次出行都很少拍自己,無非把自己框在某張漂亮的相片 里而尋找背景,對於我沒什麼意義而言。只是用相機留住了我所感動的瞬間,用文字記錄生命中的 悲喜,讓世事的無常轉眼成雲煙,不讓自己陷入絕望的谷底。在同一個地方呆的太久,當有空間的轉換,其實你便輪迴 了一次。在絕處逢生中日趨堅韌,懂得盡量讓自己心境平和,因為 極盛繁華不過是煙花一瞬。自然的風景無處不在,而人生的風景總藏在瑣碎的生活 中,需要用一顆平常的心去細細品味,點滴感悟。
一個人背上行囊,不告訴任何人,悄悄的踏上去連雲港的 火車,開始了我的第一次旅行。如今回想七、八年前的那些經歷,似乎有點很可笑,也許 年少時總有一些閱歷是不經世事的滄桑,畢竟從我們那些年代走來的孩子都曾因為熱愛三毛而無比激情的渴望收穫一份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這麼多年來走過的地方越多,發現自己越渺小。在海拔五千多米雪山上的一剎那,覺得什麼都放下了;在 大海的懷抱中,洗滌我的不安與煩惱;在特色的民居之下感受淳樸的民風,居然體會到最原始的快樂;在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我遺忘世俗悲傷仰望幸福;在親吻佛祖 腳麵的那刻,我被慈悲所深深感動……
不必太過嚮往遠方的美景,細細品味身邊的自然萬物,依 然令人心曠神怡。一花一世界,山水乃無字之書,天地亦有無弦之音。站在此岸,總會覺得彼岸的景更加美麗。可是當你真正到達彼岸並身在其中的時,一回身所處的此 岸已變成彼岸,而這裡的風光卻變成了那美麗的隔河之景。人生充滿了矛盾,愛情如是,你若總是望著隔河之景,就 會忽略身邊的美。你總是念著離去的人,就會忽視身邊的人。如《東邪西毒裡》的歐陽鋒所說:看到山就想知道山那邊 的景色,過去了才發現原來跟山這邊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必須過去了才能知道。曾經在乎的現在已然不重要,曾經以為懂得原來從未懂過。
去陌生的城市去旅行,找工作,賺錢。然後去漂泊到另一個城市,如此反复。曾經,現在也同樣的認為,做一方幸福旅行四處漂游的水 草是我人生的目標,身居鬧市而自避寧靜,固守自我而品嚐喧囂。看過繁華看過悲涼歷經悲歡離合然後始終單純的生活,為 了活而活著。被這一份天真的霸氣打動著,但是我聽著太多人講述他們 年輕追夢的理想卻不得不在庸庸碌碌中把生活一眼望到盡頭。有多少死盯著證券屏板的女人曾經夢想做一個小提琴家; 又有多少頂著啤酒肚挨家挨戶跑保險的男人曾在球場上縱橫卑壑……他們大概都忘記了年輕的味道,在能夠掌握的現實裡飛揚跋扈。寫到這裡我想到Beyond的兩首歌《再見理想》、 《不再猶豫》,人生無論長或短的旅程中,有些事只是不得已而為之,幾乎很少人能做到隨心所欲。人都有煩惱,每個人都有難唸的經,每個人都有為難的 事,只是他們的煩惱不同,只是他們念的經難易程度不同,他們都在為不同的事在為難。這樣一想,也就平衡了。原來誰都過得不好,世人都一樣。
旅行倒不如說是換種生活方式來感受生活,如脫繭飛蛾, 在陌生與未知的地方一無所有,才能徹底清空和放下從而得到補充與慰籍。狂歡是可以的,但是,孤獨卻是必要的,人只有在遁世的 孤獨中才能照見真實的自己。回味自己的得失,更好的繼續並認真的生活,才能不虛此 行,不枉此生。
全站熱搜